拥有超 6 亿人口的东南亚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,经济高速增长带动消费力的提升。从人口结构上来看,东南亚市场呈年轻化特点,15-39 岁人口占比高于全球水平,年轻化的消费群体更能昭示东南亚的消费潜力。
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快
不仅消费力年轻化,据悉,东南亚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,且人口增长幅度远超农村人口。在全球的范围内,东南亚实际上是第三大互联网用户数的地区,仅次于东亚和南亚地区,预计到 2020 年,互联网用户数量将会达到 4.8 亿,接近现在东南亚人口的 80%,事实上这个预计数据是 2019 年出的,目前虽未达到,但是目前发展趋势仍很可观。
根据调查,泰国互联网用户每天会花接近 5 个半小时的上网时间,而印尼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的用户平均每天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大概是 4 个小时,据了解,这几个国家均位列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率最高的 10 个国家以内,因此这块的电商潜力还是蛮大的。
线下零售业态仍较为落后,供需矛盾凸显
事实上,消费需求旺盛的另一面,是本地线下零售落后的现状,在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国,传统零售增长疲软,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局面。目前东南亚线下零售业仍以传统商铺为主,个体化业态明显,集约化程度低。低效的形态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。
如马来西亚,传统零售业态主导,主要为集市,杂货店为主的传统形态,超市、大卖场其次;不仅如此,当地零售行业的集中度也较低;且增长缓慢:马来西亚超市和大卖场自 17 年来连续多个季度呈负增长。而印尼主要集中在传统商铺(夫妻店、区域性连锁小店等形态),占比近 60%;其次为 minimarker(便利店=迷你超市),占比 30%,其次为少量的超市、大卖场业态,占比约 10%;但是除了便利店,外各渠道增速均呈放缓趋势;杂货店增速也缓慢。
导致这种情况更为根本的是,由于产业链不完整,本地市场对于进口消费品有较高依赖度。
不过由于东南亚电商的发展,慢慢地开始弥补传统零售短板。因地理位置、供应链优势,中国成为东南亚重要的进口国之一。
不过刚起步不久的东南亚电商,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,类似 2010 年左右时期的中国;
据了解,中国和东南亚商品存在同一类目下细分类别和品质的差异,性价比高的产品相对匮乏,中国供应链在东南亚各国仍有优势;如何守住存量客户的同时又能进一步快速覆盖“更下沉”的大众人群是东南亚电商当下所面临的考验。
通过调查,东南亚人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,他们对全球热门互联网产品均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,比如 Facebook、YouTube、Twitter、WhatsApp、Line、Instagram 以及微信等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。
因此,中国卖家针对东南亚地区的品牌和社交媒体运营,可以直接围绕上述产品展开。
中国卖家如何提升东南亚市场的用户体验
第一,语言本土化是出海最基础的一步。
此外,从精细化的角度,则需要借助本地化运营的支持,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、节日、审美偏好等。
第二,了解当地互联网环境。
1. 流量分发。东南亚市场分发渠道就是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,不同的地区双端用户占比不同。
2. 登录、Push 和支付。主要还是利用 FB,Google,Twitter 等大头产品的 SDK,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。
3. 网络和设备。整体来说东南亚地区的用户设备不算特别好,安卓市场需要重点考虑包体大小。移动网络的价格都不算低,用户对流量的敏感程度大于国内。
第三,利用视频社区。
与 2016 年相比,2019 年视频 APP 占用户上网的时间增长了 1 倍,这类 APP 已经成为东南亚互联网用户娱乐活动以外的首选。 毕竟在当地有内容需求,就有制作内容的需求。
© 广州嘉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| 粤ICP备20037438号